CBA体测:挑战与必要性

最近,CBA联赛中出现球员在体测中受伤的事件,特别是CBA二轮状元秀杨政未能通过体测,引起舆论关注。一些声音质疑CBA联赛进行此类体能测试的合理性,认为无论如何测试结果如何,这种体测不会改变比赛质量或中国篮球发展状况。体测被视作政绩、门槛和话题,不过如此而已。

但究竟这种体测是否必要呢?作为职业球员,若连基本体能测试都无法通过,能否保持高水平比赛状态呢?就像学生参加升学考试一样,缺乏门槛,如何区分出色者与普通者?招募标准是什么?尽管有人指出NBA在选秀前并未进行类似测试,但NBA球员在选拔前接受更为严格的训练。以今年唯一参加选秀的崔永熙为例,在爵士队的测试中跑了29回,而渡边雄太曾在太阳队试训时创下30回的佳绩,即60秒20折。对比NBA的耐力测试项目,CBA的四组17折测试每组间休息两分钟,明显强度较小。这或许解释了中国球员未能进入NBA主流的原因。

相对于NBA水平,中国篮球与多数欧洲队存在明显差距。例如,在速度耐力测试方面,身高不同需达到不同标准,个别情况有特殊规定。虽然这些测试看似严格,对于认真训练的职业球员来说,并非难度过大,保证充沛体能是他们的职责之一。若球员在场上因体能不足而闷闷不乐,甚至疲惫不堪,又怎能取得胜利?

体测包含四项项目:速度耐力、深蹲、卧推、强度投篮,总分达400以上合格,速度耐力90分及格。对一名职业球员来说,应该能轻松通过,只要认真训练。老将周鹏是深圳队的主教练兼球员,35岁高龄,由于平时自律,体测对他并不困难。在测试中,周鹏轻松过关,展现出自己的实力。另外,四川队的王薪凯在强度投篮项目中表现卓越,完成标准并超额。

这表明:“多汗水一分,多收获一分”。任何职业,都需要努力付出,没有捷径可走,努力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。因此,无论从事何职,靠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皆难以成功。体测的目的远非捉弄球员,正如篮球运动员马健所言:

若连最基本要求未达标,还参与比赛只会增添尴尬。你认为这种体测合理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